close

烏克蘭語翻譯

有別於前兩年以解構的文字線條作為服裝設計師考題,本年首度提出具體的「無」字,在草、行、楷、隸、篆的字體根本上轉變,總共轉變出二十二種「無」,每一種字體各有不同的筆法、結構、布局,從而產生不同的字形美感,或肆意狂放,或沉凝樸實,或飛揚委婉,或悠閒瀟灑,如同音樂與跳舞的節奏姿態,高亢頓挫感人心緒。作為漢字的書寫藝術,書法不僅是中漢文化珍寶,更活著界文化藝術寶庫中鳴放異采。漢字在漫長的成長歷史長河中,一方面承載著思想交換與文化繼承等社會感化,另一方面亦構成標新立異的視覺藝術翻譯文字的一筆一捺一點一掠,除暗合人文天理,更是書寫者本身生命對文字意涵的映照。

這次的六組參展設計師包孕台灣的周裕穎、陳劭彥、蔡宜芬,中國北京的李迎軍和鄒游,以及旅精華裔潘貝寧,延長自大家的專業背景與文化養成,還有對「無」字的體會,周裕穎以「無形而有型」為設計理念,運用特殊的打版技法與材質的對比,呈現由平面至立體、薄至厚、電腦至手工的漸進進程;陳劭彥以「蕪wild land」為題,由文字線條延展出分歧的幾何輪廓,將「無」字架構在虛實的線條上,透視出如有似無;蔡宜芬提出「一切有為法,如空中閣樓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以時裝禮服製作的體例,連系蕾絲拼接與珠工刺繡,藉由材質與剪裁顯現出穿透於真實與虛無的空間感;李迎軍則以「無形」扣合「平面的立體」作設計思慮,意圖借助書法與服裝兩個載體合力出現藝的無界、形的無限、思的無限、意的無盡;鄒游試圖以「偶得的必定」描畫出有沒有、虛實,「熟知並不是真知」的輪廓,經由過程服裝的版型與像素化處置懲罰的形式表達,保持創作與服裝的關係;而潘貝寧則循著「疆際交叉的輪回時尚」之意念,將文字藝術所揮灑出的氣焰與墨韻的變奏轉化為立裁西服,將文字與時裝所交織出的力道、頓挫、切割、對稱、飛舞精采呈現。三十組作品以文字藝術為引,對東方時尚提出未來的想像。

讀衣iii策展人董陽孜(右)與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。 圖/團團文創提供
讀衣iii策展人董陽孜(右)與配合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翻譯 圖/團團文創供給
台灣現代藝術家董陽孜,可以說是不遺餘力推動文字藝術的首創性代表,也是中漢文化的擔當者與發揚者。近些年將重心放在跨界藝術創作展演,陸續與繪畫、影像、音樂、雕塑、建築、時尚等範疇合作激盪,除了傳承文化美學,並意欲翻轉傳統書法的視覺藝術,打破人們固有的審美與認知系統,發掘文字藝術的新意。2018年讀衣展來到第三屆,由安閑工作室偕團團文創擔負雙主辦,約請六位漢文圈才氣彌漫的服裝設計師對其墨寶進行創作演繹,以時裝的角度帶領觀者領略文字線條之美。



文章出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319/3436622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-77260931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翻譯社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orriseon6v 的頭像
    norriseon6v

    norriseon6v@outlook.com

    norriseon6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